2024綠置居申請攻略🏠 一文睇哂!首期僅需7.7萬!

 


綠置居2024|長沙灣麗玥苑今季接受申請 市價52折出售 首期僅7.7萬

 

踏入2024年,有消息指香港房委會今年首季將推出新一期綠置居2023,其中包括位於長沙灣的麗玥苑。該屋苑計劃於2027年完工,提供2,359個單位,面積從280至646平方呎不等,包括部分特大單位。以市價五二折出售,單位價格介乎154萬至461萬港元,首期低至7.7萬港元起。此外,為鼓勵生育,房委會推出了兩項新計劃,為有嬰兒的家庭提供更多住房機會。本文將為你全方位解析綠置居2024時間及長沙灣麗玥苑的最新資訊,為有意申請者提供重要參考,確保市民能掌握最新住房機會。

 

最新消息

房委會宣佈居屋2024將於2024年4月1日起推出鼓勵生育的新計劃「家有初生優先配屋計劃」,自2023年10月25日起,對於在該日期或之後出生的嬰兒,若其家庭居住在公屋且年齡不超過一歲,申請公屋的輪候時間將獲得一年的縮短。對於符合「長者優先計劃」及「優先選樓計劃」條件的申請者,房委會將預留四成的單位配額,供他們選擇住宅單位。 綠置居2024|位置與單位分佈 長沙灣東京街西北九龍填海區的麗玥苑,地理位置優越,鄰近長沙灣蔬菜批發市場和深水埗公園。項目包括三座大廈,提供280至646平方呎不等的單位,其中77個特大單位面積達646平方呎,能滿足不同家庭的需求。
 

長沙灣蔬菜批發市場(圖片來源:Wikipedia)

 

首期僅需7.7萬

房委會定價原則為市價五二折,麗玥苑的售價範圍為154萬至461萬港元,平均呎價約6,470元。以最低售價計算,首期僅需7.7萬元。此外,預計於今年第三或第四季進行揀樓,為準買家提供了更多靈活性。

 

申請資格、時間表

 

綠置居申請條件 「綠置居2023」計劃預計將於本季開始接受申請,預留700個名額給「家有長者」的家庭申請者,另外200名額則專為單人申請者設立。 為了促進生育率,香港房委會於2023年施政報告中宣佈了兩項全新的生育鼓勵計劃。這些計劃旨在為申請公屋及資助出售單位的家庭提供額外的誘因。從2024年4月1日起,「家有初生優先配屋計劃」將正式實施。根據這項計劃,任何於2023年10月25日或之後出生的初生嬰兒的家庭,若嬰兒年齡不超過一歲,則該家庭的公屋申請將獲得縮短一年輪候時間的優惠。但如果公屋申請同時符合「天倫樂優先配屋計劃」及「家有初生優先配屋計劃」的資格,將只能享受一年的輪候時間縮減。 此外據悉,在居屋2024銷售期間,房委會將針對符合「長者優先計劃」和「優先選樓計劃」條件的申請人,專門預留出四成的單位配額,以供進行抽籤和選購單位之用。

 

申請費用為270元,並於第二季內進行攪珠,確定揀樓次序。 以下是符合綠表資格的類別: 房委會轄下的公屋住戶 房協管理的出租屋邨或年長者居住單位的住戶 受房委會石籬中轉房屋清拆計劃影響,且已確認有權獲配公屋的住戶 持有房屋署或市建局發出、專為購買綠置居計劃單位而設的有效《綠表資格證明書》的人士 受惠於房委會「長者租金津貼計劃」的人士也在此列 如果你屬於以上任一類別,就有資格申請綠置居計劃單位。

 


設施與周邊配套

麗玥苑不僅僅是住宅項目,其周邊配套設施完善。位於市區的優勢使得交通方便,而且鄰近的深水埗公園提供了良好的生活休閒環境。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認為,這些優點將使得申請及銷售反應理想。

 


深水埗公園(圖片來源:康樂及文化事務署)

 

獨特之處

作為綠置居項目中的佼佼者,麗玥苑首次推出超過600平方呎的大單位,特別適合大家庭。同時,屋苑的高層單位還可能擁有「罅隙海景」,為居住者提供了額外的生活質量。這種單位在綠置居甚至居屋中都相當罕見,顯示了麗玥苑的獨特性。 綠置居

申請方法

 

想申請綠置居,方法多樣,方便不同需要。 申請者可以選擇網上申請,快捷方便 親自前往綠置居銷售小組辦事處遞交申請表,辦事處設於九龍觀塘開源道33號建生廣場1樓。 郵寄方式 無論哪種方式,申請費用均為港幣270元。

 

申請費用如何繳付?

 

網上申請的話,可以用有效的信用卡(包括VISA、MasterCard、JCB或UnionPay銀聯)或「轉數快」即時支付。 郵寄或親身遞交申請,則需以劃線支票或銀行本票繳費,由申請者或其他人簽發均可。支票或銀行本票要抬頭「香港房屋委員會」,並在背面寫上申請者的香港身份證號碼及聯絡電話。 提醒大家,不接受便利店付款、期票、現金、禮券、匯票及電子支票。


 

免責聲明: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,只可作參考用途。市場瞬息萬變,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,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。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,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。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,僅屬筆者個人意見,與本專頁立場無關。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。

 

圖片來源:政府新聞處、政府新聞網、Wikipedia、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資
料或影片來源:政府新聞處、政府新聞公報